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危害(通用3篇)

发布时间:2024-03-12 点击:

危害指能引起人员的伤害或对人员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的情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危害(通用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危害

试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及其保护对策

摘要:本文概述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意义和现状。指出了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涉及自然、人为及制度原因,其中人为原因主要包括:生境丧失、生物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关保护对策,如在制度方面: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制度和制定自然保护区法、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加强国际合作与行动,以此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原因 可持续利用 保护对策

一.生物多样性概述(一)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

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概念:所谓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具体的说,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三者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基础,而物种多样性是关键,遗传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二) 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受威胁的158种,稀有的110种,共计38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的157种、三类的22种。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超过1/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而我国对境内的物种及其数量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尤其对濒危物种的调查尚不全面。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国家未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而另一些则由于人为的保护、繁育、利用而使种群数量有所增减,因而有必要调整其保护级别或划出、划入保护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动植物,如黄草,急待保护。二.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一) 自然原因

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殖能力低等身体特征有关。另一方面,环境突变(天灾),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也是使其灭亡的原因。

(二) 人为原因

1. 生活环境的变化

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在过去25年内因森林火灾共损失了860万公顷的森林。以农业和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森林、湿地和草原则是生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据估计,中国目前农田的1/3本来是处女林,这一问题在中国热带地区尤为严重。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沿海湿地的一半左右已经发生改变,高原湖泊周围的湿地也损失严重。另外,1950—1980年间中国湖泊面积减少1/10。由于人为设施的建立,使得动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觅食、迁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种子的散布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同时由于生境的片断化,阳光、温度、湿度及风的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另外生境的片断化有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而威胁到原由物种的生存。生境退化则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经济发展、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场退化严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机能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威胁。草原的退化。

2. 掠夺式的过度开发    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典型的实例是人类对海洋鲸类的猎捕活动与鲸类数量的消长之间的关系。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经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导致灭绝。其中偷猎、滥挖走私野生动物行为对生物的多样性威胁最严重。

3. 环境污染

水体污染能够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生命周期的任何发展阶段,产生亚致死或致死作用,影响他们的捕食、寻食和繁殖。水体富营养化能使水体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土壤污染通常会使当地植被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同时土壤动物也会变的稀少甚至绝迹,其生物多样性比未受污染区显著下降。如矿区、矿区废弃地以及垃圾填埋废弃地都少有树木生长。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危害。经各种途径进入空气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杀死生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所引发的温室效应也造成的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特别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和酸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

其入侵方式有三种:一是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公园和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或改进,如转基因生物;二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传入的物种,如因船舶压仓水、土等带来得新物种;三是靠自身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传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区危害深广的紫茎泽兰、飞机草。外来物种入侵也给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危机。

(三) 制度原因    虽然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样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在法律制度方面,虽已实施《自然保护区条例》多年,但毕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阶较低,调整面窄,处罚力度不够,故需要进行新的立法以保护自然保护区、物种及其生境。而在外来生物入侵问题上,虽有一些法规涉及,如《进出境动物检疫法》但没有专门法规对此做相应调整,法律漏洞较大。

三.保护对策。(一)  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制定《自然保护区立法》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在我国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的陆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据《世界资源》1997年的统计,全世界已建立较大面积的保护区1.04万个多,其无论在保有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是在保护物种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国也意识到,由于缺法相关法律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混乱,保护区内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乱砍、滥挖偷猎行为时有不断,造成一些自然保护区破坏严重。因此,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如,英国《国家公园和乡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园法〉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与野生生物保护法》 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法》等。另外,一些国家制定了自然保护区或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并将自然保护区纳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兰的《自然保护法》、韩国的《自然环境保护法》等。这些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很大成效。所以无论是按国际通行做法还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都有必要抓紧制定一部《自然保护区法》,对由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建议在原有法规中法律制度:如审批制度、分级分区制度、管理制度、检查应急制度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如分类性保护和管理制度、监督管理体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经验,创设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区划制度和社会影响评价制度。

(二) 防止外来物种和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当地生物构成威胁,同时对经济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立法。如美国先后颁布或制修订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来物种预防和执行法》、《国家入侵生物法》、《外来有害生物预防和控制法》、《联邦有害杂草法》等;新西兰《生物安全法》等。我国虽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外来物种管理,如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农业 和林业局分别建立了水生和陆生野生动物引进审批制度;《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但是目前尚无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门法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涉及到 外来入侵物种物种,但未制定专门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行动计划,所以中国急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生态安全和保护本国生物多样性。如设立引种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预警机制。另外,对外来物种进行普查和有计划清除,也很有必要。

(三) 加强环保教育从整体和局部看,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大量资料表明,凡是受环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国家和地区,通常生态环境破坏频率越高、程度越深、问题也越多。而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除发展外,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特别值得重视和提倡的是利用当地文化、习俗、传统、信仰、宗教和习惯中的环保意识和思想,如民族地区的龙山、凤水,进行宣传教育。另建议在中小学中专门开设环境课程或在自然、化学、生物、地理及中进行环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课外活动。此外,加快对全国生物多样性的清查;根据实际情况变更动植物保护级别;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及对一些重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和扩群工作,也很有必要。总之,一个物种的消亡往往不是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不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众;不仅需要单个学科,更需要多学科;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的共同参与与合作。

【篇2】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危害

近年来,物种灭绝的加剧,遗传多样性的减少,以及生态系统特别是热带森林的大规模破坏,引起了国际社会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极大关注。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直接原因主要有生境丧失和片段化、外来种的侵入、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和工业化的农业及林业等。但这些还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根源在于人口的剧增和自然资源消耗的高速度、不断狭窄的农业、林业和渔业的贸易谱、经济系统和政策未能评估环境及其资源的价值、生物资源利用和保护产生的惠益分配的不均衡、知识及其应用的不充分以及法律和制度的不合理。

生物多样性锐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生物多样性的锐减,从根本上给人类带来了很大影响:一是破坏了人类未来的食品来源;二是破坏了药物来源;三是破坏了工农业资源;四是破坏了物种的生物遗传基因;五是影响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六是影响生物考古及科研等。在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组成了一个整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着一种生态平衡。科学家们发现,由于食物链的作用,地球上每消失一种植物,往往有10~30种依附于这种植物的动物和微生物也随之消失。因此,动植物的大量灭绝必然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给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今天

【篇3】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危害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的危害与对策

摘要: 本文概述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意义和现状。指出了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涉及自然、人为及制度原因,其中人为原因主要包括:生境丧失、生物资源过度开发、低估环境及资源的价值等。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关保护策略,如在制度方面: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等。通过对应对圣物多样性减少的对策的分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依据。

关键词    物种减少    生物多样性    危害   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X176        文献标识码:A

The Decrease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cept, meaning, significance and status quo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Points out the main reason for reducing the number of biodiversity, in nature, human and institutional reasons, of which human reason mainly includes: habitat loss, biological resource overexploitation, underestimate the value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etc.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puts forward relevant protection strategies, such as in the aspects of system: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nature reserve management system, establishing the invasive species management regulations; In the protection of sustainable use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etc.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esponse to holy diversity reduction countermeasures, provide the basis for protection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Key words:species loss ; biodiversity ; harm ;  protection strategy

引言当今时代,影响人类生活的一些全球性问题,诸如人类生存环境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自然资源日趋枯竭、世界人口呈爆炸趋势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自然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环境和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1]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其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稳定性越高[2];而目前由于各种自然、认为和制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全球的圣物多样性正严重地遭受损失和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不仅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1,3,4]。

1、生物多样性的概述

1.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

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概念:所谓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但上述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准确性和简练性,简而言之,生物多样性即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组成部分的综合体。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三者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基础,而物种多样性是关键,遗传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生物多样性的物质表现是生物资源,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存的生物圈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现实的和潜在的价值。[5]

1.2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层次的生物多样性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物种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野生和养殖的植物、鱼类及动物产品;遗传多样性则对培育新品种、改良老品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人们可利用一些农作物的原始种群、野生亲远种和地方品种培育高产、优质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因此生物多样性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对食品、药物、能源、工业原料、旅游、娱乐、科学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调节气候、保持土壤肥力、净化空气和水,从而支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此外,生物多样性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文化多样性。[3~4]

2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2.1物种的灭绝

物种灭绝,是生物物种消失的现象,指某一个物种的生命过程完全终止,其物种的个体将不再产生。灭绝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既有生物内在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既是偶然的,也是由生物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E.O. Wilson 1992 年的统计资料,全世界生物总数在200 万种至1亿种之间,已被描述的物种数量在 140 万~170 万种之间,保守的估计为 175 万种[6],表一为全球物种数目的估算表,由表中数据可知道全球物种的丰富性。

表1  估计的全球物种数

资料来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剑桥大学出版社,英国,剑桥,1995)表3.1-2,第118页。

至 2000 年,鸟类已灭绝了 1/4,而哺乳动物仅剩下原来的 18%,鱼类剩下约 20%,陆生植物约 8%,但这些幸存的物种也濒临灭绝。44%的植物物种的剩余生境受到威胁,热带和温带森林每年以 1%~4%的速度减少,现有物种的 1/3~2/3 将在不久的将来灭绝[2]。有关专家预计,在未来的 50 年里,我们将失去现存物种的 50%[7]。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表明,有1/3的两栖动物,1/3 的珊瑚虫,1/4 的哺乳动物和1/8 的鸟类被列为“濒危物种”[8]。据统计,2000 年全世界受威胁的物种中,哺乳期类有 1096 种、鸟类有1 107 种、爬行类有253种、两栖类有124 种、鱼类有734 种、双子叶中有11 209种、单子叶有3 128 种、被子类279 种、真菌类228 种[9]。在占巴西总面积 1/5 的巴西中西部热带草原地区,现存的163种树木中将有 70%以上面临灭绝[12]。美国的一项报告显示,100 年前在美国出售的各类种子中,有超过80%的种类如今已在市场上见不到了。如果继续下去,将使约6 万种植物,即植物界总数的 1/4,在一代人的时间内灭绝[10]。如表2 为1600年到2010年灭绝的生物物种。

表2   1600~2010年有记录的物种灭绝

来源:IUCN1988(鱼类和无脊椎动物);Nilson,1983等。

2.2 生态环境的破坏与退化

对多数野生动植物而言,最大的威胁就是生态环境破碎、岛屿化和退化[5]。人与野生动植物竞争有限的资源,是导致生态环境减少和消失的重要原因。联合国的一项研究发现,非洲和东南亚大部分地区2/3的野生生物原生境已经损失或严重退化。人口密度最大的孟加拉国已经损失95%的也是那个动物生态环境。在美国,高草草原减少50%,残存的野生动物生态环境正以惊人的速度被切割的支离破碎。这种生态环境干扰是导致鸟类没觉得主要原因之一[11]。

3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3.1 自然原因3.1.1 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

(1)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 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 100~1 000 万年。

(2)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 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难以适应时, 就面临灭绝的危险。如大熊猫, 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 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殖能力低等特征有关。

3.1.2 自然灾害

环境突变 ( 天灾) 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

3.2人为原因

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主要表现在过多地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4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对策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层次的生物多样性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生物多样性的持续减少,对人类生存带来了很大威胁,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就显得势在必行。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多种措施并行,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这里将提出几种应对圣物多样性减少的策略。

4.1 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指定《自然保护法》

自然保护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在我国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的陆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按国际通行做法,从我国国情出发抓紧制定一部 《自然保护区法》,对由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

4.2 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

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众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但相对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护的生物多样性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认识到,有效和长期可信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应以使生物多样性在所有层次上得以保护、再生和发展。保护而言,没有合理利用也就没有保护。利用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业就是一例。不但有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是宣传、教育群众,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既是社会效益的体现,也是自然保护的价值体现。

4.3 建立基因资源库、种子资源库

建立基因资源库、种子资源库,目的是对物种的遗传资源,如植物种子、动物精液、胚胎和真菌菌株等进行保存,这种方式成为保护物种多样性的有效方式,具有可行性。

4.4恢复天然植被和推广生态农业

针对农牧林业的单一性,当务之急不仅要尽快停止开垦新的农耕地,还要在农业区保留镶嵌的天然植被带或斑块,并使之形成连通性,以供作为控制害虫和授粉媒介的野生动物所用[13]。我国采取的重要措施是退耕还林和防护林建设等,这不仅改进水文防风沙,为农作物和牲畜庇荫,也对维持当地的物种生存数量和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推广生态农业也是保护物种多样化的重要方式。生态农业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14]。这能够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改变传统农业的单一性,提高农业群落对干扰的抵抗力和干扰后的恢复力。

4.5 宣传教育

物种的灭绝其实是人类道德意识欠缺、目光短浅地对环境进行破坏而导致的。保护物种多样性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应该是让人们形成共有的保护意识,从思想上减少人们对物种破坏的念头。

5 结论

防止生物多样性减少要从根本原因上着手,即要制止人类不断发展的广泛活动。众多的保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护物种多样性,但真正落实到保护行动上的,应该是每一个地球公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不能仅停留在“治标不治本”的直接原因防止对策上,重点应放在“标本兼治”的根本原因的防止对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控制上,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保护物种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应该从现在做起,从个人做起,保护物种多样性,与大自然和谐发展,创建一个美好的家园。

参考文献

[1]王丰年. 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J].清华大学学报,2003,18(6)

[2]孙家驹. 物种大灭绝是最大的环境风险[J].

[3] 常宏志. 浅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J].

[4] 洪国伟. 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及其保护策略[J].

[5] 李宁,王姣. 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与对策[J].

[6] 蔡东生,李国荣,陈素红,等. 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J]. 现代农业科技2008(22):311- 313.

[7] 作者不详. 第六次灭绝[J]. 科学咨询,2003(15):46.

[8]作者不详. 物种灭绝意味着什么[J]. 天津政协公报,2010(2):44-45

[9] 杨群,许汉奎. 生物的起源与灭绝新探[J]. 大自然,2003(1):5-7

[10] 贺善安. 中国珍稀植物[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1] 刘康,李团胜.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17~119.

[12]Duan Jian,Wang Comh-ke,Yu Bo,et al. Research on Test Methods of Acoustics Perforance about Resin-Based Composites[J].Journal of test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2004,18(1):39-42.

[13] 谢焱. 恢复中国的天然植被[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20- 29.

[14] 甘乾梅,张鼎华. 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良好途径[J].福建稻麦科技,2003(2):10- 13.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